正当全国省直管县改革如火如荼之时,东莞开始效仿浙江的绍兴和义乌,开展扩权强镇的试点。拥有县级管理功能的镇,有望于10月份在东莞出现。
8月14日下午,东莞市召开了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成员会议,对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进行部署,明确了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将于9月底前完成方案,10月起正式实施。
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,力争明年在全市的中心镇全面铺开扩权强镇工作。据悉,东莞将选取石龙、塘厦两个镇作为试点镇,在10月份率先试行具备县级管理功能,拥有更多事权、人权、财权的强镇。
“小牛拉大车”难题
东莞于1985年撤县建市,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,但辖内不设县,由地级市直辖镇。
繁荣的镇街经济,向来被认为是东莞的经济活力所在。在东莞2008年32个镇街的GDP排名中,虎门、长安以214.77亿元和202.10亿元位居前两位。位于排名末尾的几个镇,其一年的GDP也接近20亿元。
一个镇的年GDP超过200亿元,这是许多城市的市级GDP都无法达到的数字。
另外,从人口规模来看,尽管东莞的户籍人口仅170万左右,但其常住人口达到700万。东莞一些发达镇的情况也是如此。以虎门镇为例,其户籍人口在11万左右,但常住人口却达到65万。
不管是从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上看,镇的建制,对于东莞的发达镇来说,显然有些“小牛拉大车”了。
而东莞经济的低迷,更是成为扩权强镇改革的催化剂。
上半年,东莞GDP微增0.6%,远低于广东省7.1%的总体水平,要实现今年GDP增长10%的目标十分艰巨。
扩权强镇工作的展开,或将给东莞后发镇的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契机,在管理权限增加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“后发优势”,同时亦鞭策先发镇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活力。
浙江强镇经验
此前8月3日至5日,由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带队的学习考察团,到浙江省绍兴市和义乌市学习考察“扩权强镇”工作经验。
在向县、镇下放权力方面,浙江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。
早在1992年,浙江就开始试水扩权强县,2007年浙江又实行强镇扩权战略,选定141个省级中心镇,按照“依法下放、能放就放”的原则,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。
浙江省中心镇之一的诸暨市店口镇,综合经济实力已居绍兴市第一位、浙江省第四位,该镇镇长张壮雄6月回答新华网记者提问时说,扩权简单讲就是有了过去没有的最重要的三个权,即城镇建设的规划权、财权、事权。强镇扩权主要解决的是乡镇责权利不统一的历史难题。
今年2月15日,浙江义乌市也启动了覆盖全境所有镇街的扩权强镇改革。对涉及行政许可、行政处罚和涉及为民服务、内部管理的57项事项和权限,逐渐下放到镇街。
此外,义乌市还将逐步赋予镇街更高的工作自主权,比如由各镇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确定实施的项目;把城市规划区、镇规划区外村庄建设规划审批权交由镇街行使等。
但刘志庚强调,东莞的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必须结合试点镇街自身实际,与建设服务型政府、优化东莞城市布局、提升管理水平相结合。
在企业发展引导、镇街资金预算与支配、镇街长远发展规划上,镇街究竟将拥有多大的自主权,这必将深远地影响到未来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。
渐进式改革“天花板”
浙江、广东发达地区镇的扩权冲动,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体制性束缚。
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体制大多是广域型建制,即作为一个建制市,在建成区之外,还下辖面积广大的农村地区。因此,一个广域市必然会包含若干的镇。随着发达地区一些镇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增长,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城市建制去满足当地的管理,但在一个市的建制之下,不可能再另设一市。
目前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办法,一是绍兴和东莞推行的扩权强镇改革,二是以浙江湖州的南浔为代表,由镇升级为地级市的一个区。但这两个办法都会遇到一个问题,即县辖镇与地级市直辖镇,能获得的授权空间显然是不同的。
事实上,这些年来,针对上述发达镇“小牛拉大车”的现状,不少专家提议恢复改革开放前“切块设市”的做法:一个方案是效仿目前台湾地区的做法,设立县辖市,与乡镇并级;另一个方案是将满足条件的镇升级为市,与原属县并级。
由于这两种方案均会涉及巨大的利益和人员调整,目前并未成为改革的主流呼声。而扩权这种渐进式改革方案,更易获得各方的接受。但对于不断成长中的市镇来说,什么时候再换合适的衣服,这套衣服究竟能做得多大,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 |